7月中下旬才能陸續(xù)成熟的葡萄,為什么半個月前就已經批量上市?這些早熟葡萄賣相好,紫得發(fā)亮,又因為提早上市,得到不少喜歡嘗鮮的市民的親睞。然而真正吃進口,卻往往發(fā)現它們的口感不如賣相那么誘人。
記者驚訝地發(fā)現,在省內有名的葡萄大棚種植基地――寧波慈溪市新浦鎮(zhèn),為了提前上市,果農添加催紅劑、制造“早產”葡萄已經是一個公開的秘密。
業(yè)內人士告訴記者,水果的批發(fā)價與供應量、上市時間都有關系。一般而言,批發(fā)價幾乎與上市時間成正比。越早,價格就越高。而這幾日,巨峰葡萄因還未大量上市,甜度又較月初要高,因此價格最貴,批發(fā)價為每公斤8元。再過一周,待大批上市,價格就會回落,預計會低至5元/公斤
黎陽村村民潘師傅家種有6畝葡萄,據他講述,在剛結果的時候,果農都會用一點催紅劑,是為了搶時間賣個好價錢。
“果農辛苦一年就看這兩個月了,打個時間差可以多賺點。”潘師傅說,同時這也是為了避免因成熟過度影響了采收、銷售和運輸。他表示,催紅劑的用量很關鍵,太少起不了作用,多了果子容易掉。用法很簡單,大概比例是一公斤水里兌入250毫克催紅劑。在葡萄剛開始成熟時,向果穗上噴灑,施藥后的第5天就可以食用。
果農的大費周折,自然是受經濟利益的驅使。這么一來,本該于7月中下旬才自然成熟的葡萄,提早至上旬就能上市了。
在巨大的經濟效益前,催紅劑被果農廣泛地用于葡萄種植上。那么,催紅劑食用后是否會對人體產生影響呢?
慈溪市林特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王立如解釋,催紅劑的學名叫“乙烯利”,也就是俗稱的催熟劑,在剛掛果時使用,能讓葡萄提早一周左右成熟。但這與果實口感好壞沒有直接關系。
“‘乙烯利’屬低毒農藥的一種,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(jié)劑,被廣泛用于農作物種植中。”浙江省食品質量監(jiān)督檢驗站工程師鄭林說,一般植物體內會自發(fā)合成植物激素,這是一種對植物生長發(fā)育有顯著作用的微量有機物質,而植物生長調節(jié)劑就屬于人工合成的類似植物激素的化合物,適量使用有助于植物生長,在農業(yè)上被普遍用于催熟、提高產量。
“不過,過量使用的話,會導致農作物上的殘留量過高,有致癌、誘發(fā)孩子早熟可能。”鄭林說。
無明文規(guī)定不可用,監(jiān)管尚處“真空”
“乙烯利”究竟能否使用于農作物種植中?
其實,早在2001年,浙江省經貿委就下發(fā)《浙江省農藥工業(yè)結構調整與發(fā)展指導意見》一文,將“乙烯利”與殺蟲劑“敵百蟲、敵敵畏”、殺菌劑“稻瘟凈”等,一同列為限制使用類產品。
在慈溪,盡管并未有明文規(guī)定不能使用,但慈溪市林特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王立如說,由于使用“乙烯利”會影響到作物的品質,農業(yè)局不提倡農戶使用。
采訪中,王立如和浙江省食品質量監(jiān)督檢驗站工程師鄭林,一再提到“使用量”的問題。“只要合理使用,控制好劑量和間隔期,問題就不大。”王立如說。